——丹東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報道之二
6月15日,在丹東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第二場新聞發布會——“建設創新型城市”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市科技局局長由遠飛、市工信局局長朱江、市委政研室主任張秀萍,分別介紹我市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和完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制度創新等工作,并就推動科技創新主體培育、保障園區持續高質量發展,以及如何開展制度創新成果評價調研摸底、制定常態化工作機制回答記者提問。
構建產學研聯盟 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成果層出不窮。到2020年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5戶,全市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264戶,累積獲批“雛鷹”企業41戶、“瞪羚”企業5戶。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共建設國家、省級星創天地7家、省級專業技術創新中心34個、市級專業技術創新中心106個。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吸引21個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丹東轉移轉化。中科院STS項目首次增設丹東專項。全市承擔省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科技計劃12項。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啟動編制了《丹東市創建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明確2021年及今后一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思路、任務和舉措。下一步,我市將以構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為支撐,“揭榜掛帥”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以建設高質量創新平臺載體為引領,引導創新要素向丹東集聚;以梯度培育壯大發展動能,助推我市創新主體提質增量;以“帶土移植”等方式引育高端人才,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為目標,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合作交流;以《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出臺為契機,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科技創新主體作為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內容,我市目前這方面情況如何?由遠飛表示,今年以來,省科技廳重點推進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和“揭榜掛帥”機制,市科技局圍繞企業技術需求和丹東產業發展,組織精準對接活動,繼續深化與中科院沈陽分院、科研機構及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助力企業搭建聯盟,當好“盟主”。同時,依托聯盟實施一批“揭榜掛帥”重大科技項目,并以此為契機,有效集聚、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為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通過引導初創企業、扶持成長企業、提升骨干企業,不斷壯大科技企業群體,讓科技型企業成為數字化、智能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培育新優勢 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近幾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工業經濟總量持續發展壯大,科技創新發展成果顯著,已初步形成了主導產業強勢發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表現在:工業經濟總量實現穩步增長。
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78戶,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6%。優勢企業規模和效益得到提升,“小升規”企業達210戶。園區引領作用進一步顯現。目前全市共有9個產業園區,基本覆蓋各縣(市)區,逐步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風電裝備、精密機械等產業聚集區為核心的開發區總體架構?!爸窃鞆娛小背跻姵尚?。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新突破,華為(丹東)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正式落地,組織24戶企業申報省級“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數量居全省第一位)。培育樹立了一批標桿企業、品牌、基地?!笆濉逼陂g,全市新增5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6個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6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9個省級工業設計產品、125戶“小巨人”企業、5個國家級行業區域品牌或基地、兩個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將聚焦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圍繞數字丹東、智造強市建設,找準新定位、采取新舉措、培育新優勢,進一步推進現代化進程、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推動我市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持續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我市將采取哪些保障措施?朱江表示,我市將以《“十四五”總體規劃》《“十四五”工業規劃》和《“十四五”產業園區規劃》系統引領產業園區發展。強化政策扶持,利用好本級專項扶持資金,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強化組織領導,堅持貫徹好市委市政府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要求,完善工作推進體系,形成丹東抓園區的特色。強化績效考評,一方面強化園區績效考核,另一方面強化縣(市)區抓園區高質量發展實績考核。
以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推動改革有為、創新有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開展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工作,從今年2月份開始部署安排,建立了市委主要領導負總責,各改革專項小組牽頭抓、市級領導親自抓的工作推動機制和成果評價機制。截至目前,已完成2018年以來全市制度性創新成果的調研摸底和初評工作。下一步,將進行最終的成果審定、公示及向省申報工作。此次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工作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涉及范圍廣。按時間范圍看,在丹中省直單位和市縣鄉各層級機關事業單位,只要是2018到2020年形成的制度性創新成果都可以申報。按涉及領域分,既可以是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法規政策、制度規范等制度性創新成果,也鼓勵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小問題”“小堵點”的創新舉措,形成制度性創新成果申報。二是時間跨度大。每個項目可以在三個年度內滾動申報,同一個成果可以連續申報三年。三是重獎和重罰相結合。對積極申報成果并獲獎的主創人及團隊既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也與干部選拔任用掛鉤。對未申報的單位則給予扣除績效考核分數的處罰。通過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獎勵,營造改革有為、創新有位的濃厚氛圍。
這次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申報工作時間跨度較長,市委改革辦如何開展調研摸底工作?是否考慮制定常態化工作機制?張秀萍表示,為切實把全市多年來制度性創新成果起底摸清,市委改革辦按照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一方面積極與省委改革辦保持密切溝通,跟蹤全省制度性創新成果工作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印發通知、召開座談會、駐點專題調研等形式將省委和市委對制度性創新成果申報工作的標準、要求貫徹到各部門各單位,確保全市在統一思想、同力而為的大前提下開展制度性創新成果申報評價工作。截至4月初,市委改革辦分兩次共梳理匯總制度性創新成果118項。市委改革辦已經對全市開展制度性創新工作進行了制度性安排,正在逐步完善,盡其所能為這些制度性創新成果的推廣落實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記者 金龍
?
?